作者乌克兰代表队精神抖擞,勇攀高峰:鲁不迅
来源:深港经济(ID:zhenbian1)
如果说珠三角是“made in china”的镜像;那么广交会则是中国经济的缩影。
从1957年开始的广交会已走过一甲子乌克兰代表队精神抖擞,勇攀高峰,60年来,总共累计外商764万人,出口成交1.2万亿美金,一直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效益最高综合展会之一。自1997年开始,广交会全年成交额达到200亿美元,此时广州万商云集,中国成为名符其实“世界工厂”,2007年广交会成交额突破700亿美元,创造会展业成交额历史新高,同年中国实体经济到达最高峰。可以说,“广交会”上这些数据,与中国实体经济正好一一对应。
自2008年以后,随着中国制造业日趋艰难,广交会成交额也一路下行,虽然很多老厂商坚持参展,但感慨一届不如一届,10月15日第120届广交会低调开幕,广州温度高达32摄氏度,16日人流量尚可,但仍能感受到“中国制造”的萧杀寒意。
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十年前广交会上的一个订单,可能让一家厂商走向世界,而现在广交会每一次展览,成为很多老厂商眼中鸡肋乌克兰代表队精神抖擞,勇攀高峰!去吧,纯粹是给自己找罪受,白忙活一场。不去,万一老客户没有看到自己,是不是觉得公司出现问题了。有位长期参展电器商家讲,展会每年参展商变化不过30%,所以采购商越来越少了。他现在来广交会主要目的为了打品牌,对找客户并不抱太大希望。
广交会成为鸡胁不是从今天开始的,2008年104届广交会,因为“华尔街金融风暴”波及中国,广交会上美国展商难觅踪影;欧美企业更是订单零落,典型的是玩具商愁白头;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全球最大玩具合俊集团代工商下属企业倒闭……104届广交会落幕后,各大企业接获的出口订单大幅缩水,整体情况大致缩水三成。
自2008年104届广交会开始,后两届稍有回升,但广交会一直走下坡路,这里既有金融危机影响,也有在线交易的抢滩,还有东南亚制造的崛起,更有专业展会的分流。但最核心的,仍然是“中国制造”的日趋势衰落。
每一次“广交会”,都是许多珠三角代工厂商苦等的“最后一丝希望”,这些“中国制造”者希望能找到一两根来自海外的救命稻草,但现实总是残酷的,随着实体经济一路下行,厂商能感知未来之路愈发冰冷。
二、“中国制造”为何如此艰难
谈“中国制造”的艰难,要从1992年开始谈起。
1992年到2002年,是中国制造的黄金年代,“邓公南巡”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顽强的市场经济在中国这僵化千年的石板上开了花,虽然10年发展路上斑斑血汗,但那时候的珠三角和长三角,人气兴旺,日新月异。
2003年~2007年,这是“中国制造”白银时代,但事实上从2005年开始实体经济已经在往下走,但由于“黄金时代”的巨大惯性,以及2001年加入WTO后全球化红利,使得这时候的外向型经济达到最高峰,但已经隐患重重。
2008年~2016年,这是“中国制造”的黑铁时代,2008年房地产市场的高歌猛进,“中国制造”被抽血,已经开始萎靡不振,本质上与欧美“金融危机”没有多大关系,但由于时间上的巧合,当时的舆论很巧妙将责任推到美国人头上。
问题自2003年始开始——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年均20%以上,远远高于GDP增长,更远远高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钱从何而来,就是与民营企业争利的结果。自2003年开始的税费调整,人民币升值,国有企业强势,地方政府的蛮横,让大部分民营企业利润直线下降,注定我hth华体会官网国经济增长失去了最根本动力。
三、“世界工厂”风光不再的核心原因
2003-2015年中国全国CPI指数趋势图
按照常理,中国一旦成为“世界工厂”,只要自己不瞎折腾,由于巨大的人口红利、吃苦耐劳的民族性格、产业链的完整布局、聪明智慧的产业工人、具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其地位基本无人可以撼动。
① 自2004年以来国企强势,民企弱势,让“市场经济”倒退十年。
② 自2002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狂飚突进,房地产吸引大量资金成为唯一支柱性产业,实体经济很难赚取利润。
③ 腐败产业链条侵蚀企业每一寸肌肤,权力并没有因为经济发展而退出管控,反而借机食利而肥。
④ 税收让民营企业负担过重。
⑤ 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制造”利润愈发稀薄。
⑥ 人口红利不再,计划生育影响,“用工荒”成了企业担心问题。
⑦ 地方政府没有与时俱进,相反保守主义大行其道。
还有人在说中国不做“世界工厂”,不做“世界工厂”还能做什么,中国有几个深圳,又有几个华为乌克兰代表队精神抖擞,勇攀高峰?没有“世界工厂”就没有“中国制造”,没有“中国制造”就没有强大的实体经济。再补充一句:中国制造的没落,跟马云真没什么关系!
四、看不到的新闻,沉默的120届“广交会”
如果在以前,广交会话题是可以上热门的,但是现在连传统媒体也懒得关注,稀稀落落几条新闻稿全是例行公事,看到的只有宝强秩事,马蓉艳史!
一叶落知天下秋,120届“广交会”尚未结束,但也可以从一些细节来“窥视”展会情况。
社交媒体,你看不到“广交会”身影
微博上#120届广交会#关键词,所有微博加起来竟然只有10条,而在搜搜微信上“广交会”3字,从15日开始到17日的相关内容也不超过30条,百度新闻里搜索“广交会”全是官方通稿。与隔壁深圳的“国际创客周”相比,广交会自主传播动力几乎可以忽略,而“国际创客周”自媒体推送动辄10万+,国家媒体也全是封面报道,关注量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展会本身的重要性。
现场从车水马龙到人烟日少
广交会10月15开幕人流较少,10月16日(周日)增加了不少游客,但总体来讲人流量已经不能与昔日相提并论,据广交会采购商报到处消息,前两日总共6.5万人入场,与上一年基本持平,但相对于展览总面积为118万平方米,展位总数60250个广交会来说,这人流量真称不上有多少,一个参展商“汉XX尔”称,从历届广交会客商如织,到现在人流了了无几,生意难做不?说不难做是假的……
第三世界朋友较多,欧美厂商很少
展会前两天,档口厂商拿到的名片挺多但成交量少,第三世界兄弟比较多,来自欧美采购商较少,一家瓷器厂商虽然一天收到30多张名片,但没有成果。此次采购商来自非洲、南亚、拉美的兄弟们最多,所以别动辄歧视广州20万黑人兄弟,他们其实是广交会主力军。现场翻译价格一再跳水,举牌做翻译的学生们“降价推销”,英语翻译报酬为500元/天,小语种报酬较高,例如俄罗斯语在800元一天,但结果不如预期,一学生站在场馆外3个小时内,只有两个人询问了翻译价格,而且并没有合作的意向,按照往常惯例,这个价格会持续走高,可现在价格往下也没有采购商愿意合作。
产品主要拼价格,与10年前老一套
广交会现在拼低端产品,还是希望在价格上击跨对手,出产品同质化竞争依然激烈。特别是对于走中低端路线的玩具、节日礼品、家具用品等企业,同行之间竞相降价。有一个老参展商表示,价格战依旧累见不鲜,产品利润一再缩小。另一位首次参加广交会的商家说,买家来自全球,但东南亚,中东居多,高质量客户目测数量很少,产品基本都是传统型,同质化严重,科技含量低,挣的都是辛苦钱。这样下去仍然是恶性循环,难!
五、借力“一带一路”,广交会能否再造神话
广交会这两年在宣传口径上一直往“一带一路”上靠,作为中国外贸发展最重要促进平台,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当然也是应该的。来自广交会主办方统计数据显示,第119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采购商报到人数超过8万人,占总人数接近一半。
广交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副主任徐兵说,虽然我国外贸形势依旧复杂严峻,但本届采购商人数预计与上一届保持稳定。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推进,沿线国家采购商增长明显,上一届沿线国家采购商占报到总人数已近一半。
不过,“一带一路”仍然只是国家战略上的长远选择,还不能成为“广交会”上的路径依赖,“广交会”能否再造神话,主要还是依靠“中国制造”本身成色。
六、广交会上的“中国制造”该往何处去?
在广交会上“守株待兔”是无奈之举,“中国制造”还需要有自己出路。
要有品牌的意识,大部分外向型代工企业,一直甘于做世界产业链最底端,以剥削民工为目标。面向欧美的贴牌OEM不是出路,长此以往企业不能自立,必须尽可能建立品牌。
具有原创力,能在外观设计,内在技术,产业标准化上拥有创造能力。生产大路货永远只能赚可怜巴巴的几元零钱,高附加值产品才可能赢得客户尊重和依敕,珠三角企业因为同质化严重,大部分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造成“倒闭潮”出现,深圳虽然是外向型经济,但有着自己创新与设计能力,依靠产品差异化争夺市场,建立稳定供求关系。
质量保证是企业颠扑不破永远的真理和永远竞争力。高质量产品才能让企业稳健发展,才能让企业无后顾之忧,勇往直前。做到质量保证必须让企业每个员工树立自觉的质量意识,需要日复一日的训练和教育。
利用好新的商贸平台。“广交会”只是一个实体平台,参加这样的盛会花费不菲,而现在的电子商业网站发展迅速,网络交易也日趋活跃,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利用好网络平台,既能节省开支,又能为未来市场打开一扇门。
将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结合起来,对所有税费体制要认真学习,不能仅仅盯着欧美的蛋糕了,内战也是需要的。
七、深圳创客周与广州广交会,未来与现实的背离
有人说“广交会”是中国经济“风向标”,有的说“广交会”是中国进出口“晴雨表”,这些都对,但“广交会”更重要的仍然是“中国制造”缩影,60年风雨沧桑,一甲子岁月轮回,曾经的“广交会”书写过“中国制造”神话,至今仍然带着光荣与梦想,作为中国对外贸易标杆,120届广交会,甚至119届广交会,有其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贸易实际交易,甚至还有破除各种壁垒,帮助出口企业实现掉头向内转型的功能……
在广州南方不远处深圳,这座中国高科技之城,正在召开第二届国际创客周活动,与“广交会”艰难度日不一样,“国际创客周”招来了全是世界最聪明的头脑,代表的是世界最顶尖企业,而且现场人流热到爆,但这只是追求的未来方向,中国只有一个深圳,就像美国只有一个硅谷一样,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低端制造业大国,“广交会”才是大部分企业寻找出路的阵地,两个展会一个代表未来一个代表现在,对未来要有所追求,但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
反思当前经济形势:风险还是危机?
作者:魏加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巡视员
来源:和讯网
对中国经济的当前形势,究竟该如何看待?陷阱和机会藏在哪里?
在最近的一场演讲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巡视员魏加宁对眼下经济形势来了一场大胆的“巡视”和“拆解”,他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判断:
1、中国经济现在服用“止疼药”,但可能会延误“动手术”的时机。
2、民间投资快速下降,不是技术性原因,而是大环境出了问题。
3、现在大量资本外逃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要引起重视。
4、政府要与市场保持合适距离,否则将来会引火烧身。
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姓西还是姓马,争论没意义,还得回到“三个有利于”标准。经济改革不能被意识形态绑架。
6、利空信号不断传出,一些利好的信号却不去报道,中国改革小心陷入“塔西佗陷阱”。
7、中国经济潜能远未释放,关键看供给侧改革能不能用对地方。
以下为正文: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叫《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思考》,我原来想用“思考”可能太一般化了,用“疑问”可能更醒目一点,后来接受了会议组织者的意见,修改为“思考”。实际上我想提出一些正在思考的问题来供大家思考。
第一个问题,当前的发展阶段,究竟是新常态,还是转型期?
我认为“新常态”这个词很容易给大家造成一个误解,以为现在的经济下行趋势是正常的,是理所应当的,我们只要忍一忍就好了。我很担心这个“止疼药”会不会耽误了我们“动手术”的时机。
我认为,中国经济现在可能还是处在一个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研究经济转型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个是从速度的角度,第二是从结构的角度,第三是从人均收入水平的角度,现在更多讲的是增长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我们现在也在研究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转型的经验与教训,研究中我们发现,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大都出现过泡沫经济,比如日本、台湾,以及泰国。最后泡沫经济破裂,诱发金融危机。
因此值得思考的是,我们现在出现一些的现象到底是新常态,还是从一个阶段往另外一个阶段的转型期,而转型期究竟会暴露出哪些风险?
第二个问题,当前的经济形势,究竟是风险,还是危机?
是否已经进入了危机模式?2015年我们做了“十三五”时期的风险评估,并由金融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书中把我们能够看到的主要风险用一个矩阵的方式做了量化分析。
今年年初在一次会议上,我曾经指出,去年是做风险评估,今年再做风险评估是不是有点太晚了?我认为,今年恐怕要重点研究“危机应对”了。就拿“三驾马车”来看,首先,出口受阻,因为世界经济不景气,不完全是我们自己所能左右的。
其次,消费下滑,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近几年逆势上行的行业和企业,比如化妆品行业,前几年一直是两位数的逆势上行,但在今年2季度开始,一些企业的销售发生了断崖式下滑。又比如,目前牛奶行业半数是亏损,甚至连方便面也卖不动了。
我认为这些都是不好的信号,因为消费一直相对比较稳定,这几年尽管出口、投资不如人意,但是消费一直相对比较稳定,但是现在连消费也开始出现了恶化的信号。
最后,再看投资,一方面,民间投资快速下降,我去年讲了一年,直到到今年一季度形势分析会后才引起高层重视,才开始评估此事,但是最基本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很多专家写了很多技术性的分析文章,而我认为这绝不仅仅是技术性的原因,而是大环境出了问题。
现在大量资本外逃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中国是正利率,国外是负利率,而中国的资金往外跑;中国形势一片大好,国外社会动荡,又是恐袭又是枪击,但中国人却在大量移民。这说明什么?!至少说明,在这些人心中,中国的风险比外国更大。在民营资本和国际资本大量外逃的同时,国有企业也不干活了,整体政治学习,坐吃山空。
总之,这些信号都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千万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以为忍一忍就可以过去了,否则,等意识到危机的时候再采取措施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第三个问题,当前的房地产价格,究竟是会继续涨,还是会下跌?
如果房价继续快速上涨,那些没有买房的人就会发疯;如果房价出现下跌,那些买了房的人就会发疯。房价水平已经太高了,泡沫已经太大了,现在想维稳恐怕已经很难了。
而且房价一旦出问题绝不是小问题。国外房地产泡沫破裂的事经常发生,只是到了严重的时候,到了爆发金融危机的时候,日本政府才会出手,美国政府才会出手。
但是目前中国的情况是,卖地的是地方政府,买地的是国有企业,买地用的钱是国有银行的钱。因此,将来房地产一旦出事儿,政府就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就会难辞其咎。就像去年的股市。
第四个问题,我们靠什么走出危机?
就是依靠改革。学者们当初提出“新常态”,是希望政府不要像过去那样追求过高的增长速度,而是要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推改革上,推改革不是不要增长,而是要追求长期的可持续增长。
第五个问题,国企改革的方向,究竟是依靠自上而下,还是依靠自下而上?
究竟是要通过自上而下加强党的领导,还是依靠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以前讲过,其实国企改革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国有企业的所有的信息都披露给社会,国有企业就是全民所有,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是所有者,都有知情权。
我认为,只要把国有企业的信息披露给社会,就会有人去监督。目前国有企业的利润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非主业收入,一是靠转贷,国有企业依靠国家信用从国有银行拿到低息贷款,之后加几个点再转贷给民营企业,从中获利。
二是用国有银行贷款去买卖土地,争当地王,推高地价,推高房价。三是给民营企业转包项目工程,建成以后长期拖欠民营企业货款。而主业收入就是靠垄断。
如果主业、非主业之后依然出现亏损的国有企业,就依靠政府补贴。其实,只要披露信息,国有企业挣钱不挣钱?挣钱靠什么?合理不合理?自然就会清楚了。
需要说明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生死死是很正常的,纯属市场风险,我们的问题是,如果是国有企业,市场风险就变成了政府的风险了。聪明的政府,应当是尽可能离市场远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六个问题,供给侧改革,究竟是姓西,还是姓马?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以后,其中一个争论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究竟是姓西还是姓马,我在一次论坛上看到,一边是中财办的局长在大讲供给侧改革和美国供给学派之间的关系,另一边是社科院的所长在大讲供给侧改革和供给学派的区别。
我认为,还要回到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上来,只要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我们应当坚持,并落实到实际中去,而不要光贴标签。
第七个问题,当前形势下,究竟是利空多,还是利好多?
目前的现状是,一方面,各种利空信号不断传出;而另一方面,一些利好的信号却不去报道。比如说,最近中央改革领导小组开会,通过了关于产权保护的最新决策,但是这么一个重要的事情,这么大的利好信号,而我们的官方宣传部门却不去大力宣传。
过去两年我们在做“改革方法论与改革推进方式”的课题时就曾经提出过:改革千万不要陷入“塔西佗陷阱”!所谓“塔西佗陷阱”就是说,政府一旦失去了公信力以后,无论你是在说真话还是在说假话,公众都会认为你是在说假话;无论你是在做好事还是在做坏事,公众都会认为你是在做坏事。——我很担心,目前的改革是不是已经掉入了“塔西佗陷阱”?!
这将是很危险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再出多少利好消息,都不会有人相信了。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有危机感,尤其是高层领导要有危机感。只有有了危机感,才能够及时找到正确的应对方式,才有可能避免危机的爆发。
我依然认为,如果不改革的话,中国经济恐怕连“L型”都没有,那就是危机!但如果能够像以往那样,每当遇到危机是,都是先有一个思想解放,通过思想解放,带动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带动经济增长。
我认为,中国经济依然存在很大的潜力,现在的教育需求这么旺盛,医疗需求这么旺盛,养老需求这么旺盛,但是供给严重不足。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话,中国经济的潜在能量就能释放出来,中国经济一定会出现止跌回升,甚至出现新的增长,迈上新的台阶,实现中高速,迈上中高端。
所以,当务之急还是要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就说这些,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注:10月16日,新供给2016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主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巡视员魏加宁发表了题为《有关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思考》的演讲,本文为演讲精要。)
评论